首页 资讯 正文

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丨十年驻守米飘香——驻村第一书记莫日发的乡村印记

体育正文 292 0

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丨十年驻守米飘香——驻村第一书记莫日发的乡村印记

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丨十年驻守米飘香——驻村第一书记莫日发的乡村印记

新华社南宁6月(yuè)26日电 题:十年驻守米飘香(piāoxiāng)——驻村第一书记莫日发的乡村印记 新华社记者(jìzhě)邹雨沁、王楚然 盛夏时节,嫩绿的稻苗在一碧如洗的天空下摇曳,阡陌小径贯穿稻田,形成一幅如诗如画的耕种画卷。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州县东山(dōngshān)瑶族乡白竹村(báizhúcūn)村民唐增亮拨开稻苗,一旁的驻村第一书记莫日发叮嘱道:“今年也要(yào)记得(jìde)使用农家肥,高残留农药可过不了检。” 白竹村驻村第一书记(dìyīshūjì)莫日发(左)正在指导(zhǐdǎo)村民进行田间管理。新华社记者 邹雨沁 摄 春去秋来,这幅乡村图景,莫日发守望(shǒuwàng)了十年。2015年,时任桂林银行保卫部经理的莫日发主动请缨,来到这个“道路不通畅、电压(diànyā)不稳、基础设施落后”的贫困村担任驻村(zhùcūn)第一书记。回忆起初到时的心酸(xīnsuān),他记忆犹新:“第一次进白竹村,车子就陷到泥巴路里,还是赶圩的村民帮(bāng)我把车推上坡。当时(dāngshí)还有几个自然村挑水吃,下雨天水浑得没法下咽。” 要致富,先修路。村里道路(dàolù)不通畅,莫日发向上级部门及派驻单位争取资金,协调修路补偿。“每修一条路,要开好几次村民(cūnmín)代表大会。”他笑道。2018年,全村13个自然村实现硬化路全(lùquán)覆盖(fùgài)。此外,他还为215户村民解决饮水难题,安装460盏路灯点亮山乡。 驻村头三年,驻村队伍仅莫日发一人,莫日发开着(zhe)小面包车挨家挨户走访。入户调研时,他发现(fāxiàn)唐花保家在山间搭窝棚居住,严重漏雨漏风;盘光贵与年事已高(niánshìyǐgāo)的(de)母亲同住于(yú)危旧老房,居住条件危险。于是,他积极协助村民申请农村危房改造补贴,并借助派驻单位的力量筹集资金,帮助两户村民搬进了新房。 白竹村(báizhúcūn)茶园。新华社记者 邹雨沁 摄 乡村要振兴,产业必振兴。白竹村位于桂北山区,冬季气候寒冷。为了(wèile)增加村民收入(shōurù),莫日发带领村民发展林下经济,种植鹿角灵芝、养殖(yǎngzhí)灵芝鸡,还尝试摸索“短平快”的红薯、玉米套种(tàozhòng),最终,锚定了适合白竹村的高端农产品——香米。 在莫日发的(de)推动下,白竹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统一供种、保价收购、品牌运营的链条日益成熟(chéngshú)。“村合作社以4元/斤的价格保价收购香米稻谷,以12.5元/斤卖香米,香米品质得到市场认可,利润(lìrùn)也(yě)能反哺村集体经济。”莫日发说。 “我跟着莫书记种了两年(liǎngnián)紫米、两年香米,现在一亩地的收入就翻了两三倍,的确很有干劲(gànjìn)。”村民唐增亮说。 莫日发(右)在梨园(líyuán)检查梨子长势。新华社记者 邹雨沁 摄 哪种稻米的品质更好,村里的节瓜何时收获,农民出身的莫日发如数家珍。他掰着指头为记者算了(le)一笔账:村民(cūnmín)种一亩香米能赚三千多元,上个月村里就卖出了200袋,还有40余户参与节瓜种植的脱贫(tuōpín)户年(hùnián)增收(zēngshōu)过万元。白竹村通过节瓜、茶园(cháyuán)、梨园三个扶贫车间,让村民实现“家门口(jiāménkǒu)就业”,对于外出务工的村民,村里也负责对接企业送岗上门。目前,白竹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过百万元,用于分红、助学、基建。 驻村满两年本可离开,但莫日发被村民三次(sāncì)签名留任,这一留就是十年。村民们叫他“老莫哥”,说“老莫哥”为(wèi)村里带来了好日子。 “十年的时光值了!”莫日发说,“乡村振兴就像种稻,扎根越深穗头越沉(yuèchén)。白竹村朴实的村民留住了我,家人(jiārén)的支持托举了我,我唯有努力工作(gōngzuò)来回报村民的心意。”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“央广网”客户端。欢迎提供新闻线索,24小时(xiǎoshí)报料热线400-800-0088;消费者(xiāofèizhě)也可(kě)通过央广网“啄木鸟(zhuómùniǎo)消费者投诉(tóusù)平台”线上投诉。版权声明: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,未经授权不得转载。转载请联系:cnrbanquan@cnr.cn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。
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丨十年驻守米飘香——驻村第一书记莫日发的乡村印记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